科技创新

07
07月
2025

科技创新铸就黄河治理丰碑

发布者:小编

  从1973年开始◆★◆★■◆,刘家峡水电厂拉开了洮河■◆★“异重流■◆★◆★”排沙工作的序幕。蒲乃达和他的同事们放弃了节假日休息,驾驶着自制的红松小船,在汛期捕捉★★“异重流”的规律。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肉眼观测和手工记录,积累了大量珍贵数据。从1973年至1989年,刘家峡水电厂进行■■◆■■“异重流”排沙60余次,成功排出泥沙1亿多吨,大大减缓了坝前泥沙淤积速度,显著减轻了泥沙对水轮机的磨损◆◆。

  工程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前所未有。大直径、高水头、厚淤积■◆◆、大密度覆盖的复杂地质条件■◆◆,加上高空作业、立体交叉施工等多重风险,让工程难度陡增。但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严格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确保了工程安全稳步推进■■★◆◆。2006年5月工程开工,2008年4月岩塞爆破模型试验成功,2012年6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2015年9月水下岩塞爆破一次成功。

  每年汛期,来自上游的漂浮物汇聚在大坝前,不仅影响水质◆■,更威胁电站安全。自2018年起,刘家峡水电厂购置机械化打捞船,与人工打捞船配合◆◆◆◆★,大幅提升了打捞效率。年均打捞运输漂浮物15000立方米,建立了与地方政府的快速联动机制◆■★,确保打捞船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上游天气变化。通过监测★★、保护■◆◆、治理、打捞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维护水库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的刘家峡水库◆■★★,水质清澈■■■★★,生态良好,成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这背后是几代刘电人默默的付出与坚守。

  ■★■★“异重流”排沙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黄河治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后续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今年4月以来★★★■◆★,黄河流域局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沿黄灌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从6月1日起,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按照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调度要求◆■■★★,将水库日均出库流量调增至900立方米每秒,全力支援抗旱用水需求。半个多月来■■■,职工们24小时密切跟踪水情变化,确保下游出现紧急用水需求时,为下游抗旱提供有效的水资源支持……

  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解决了刘家峡水电站的燃眉之急,更为中国水利工程调水调沙奠定了关键性的科技基础■◆。1978年★◆◆★,蒲乃达的研究成果在甘肃省科技大会上获奖;1980年,他撰写的论文更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河流泥沙国际讨论会上获得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座被誉为“共和国水电长子■◆◆★★”的水电工程,不仅是中国水电事业的丰碑,更是守护黄河生态的“绿色卫士”。从“异重流”排沙技术的突破到“一洞两用”洮河口排沙洞的创新,从单一治沙技术到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职工以几代人的坚守★◆■★,用科技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动人故事■■。

  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电厂,1969年4月1日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是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厂■◆◆。

  “我的工作,往小了说就是种种树◆■★■★★,往大了说,就是保护母亲河呢★◆■■★■。■■◆★◆★”绿化班董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刘家峡水电厂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

  2018年8月,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全面建成投运,2台1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相当于新建了一座中型水电站★◆★■★◆。工程投产后,刘家峡水库“异重流”时段排从原来的60%大幅提升至95.3%,彻底解决了水库泥沙淤积和机组磨损问题★◆。

  50多年来◆◆■,刘家峡水电厂在南北两山区◆★、库区周边植树200多万株,让曾经荒芜的山坡披上了绿装★★。但生态保护远不止于植树造林◆■。定期巡河、“清四乱◆◆”专项行动、水质监测等措施多管齐下,刘家峡水电厂为守护一库碧水作出了不懈努力。

  今天,站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眼前碧波荡漾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这是★★■■“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奔涌而下,仅洮河贡献的泥沙量就占到刘家峡水库总入库沙量的31%★■★■。这些泥沙不仅威胁着水电站的寿命,更直接影响着发电效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9月6日的那次爆破★■◆■,是国内首次“大直径、高水头■◆★★■、厚淤积◆★、大密度覆盖”条件下实施水下岩塞爆破◆◆◆,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建设者们凭借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开创了国内同类工程的先例。

  站在刘家峡大坝顶端远眺,翡翠色的水面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让人恍惚置身江南水乡。这幅美丽画卷的背后◆◆★■,是刘家峡水电厂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实践★★■■。

  1972年汛期那个清晨,观测员蒲乃达在大坝前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大坝底孔中冒出浑浊的水流,而水库表面却依然清澈如镜。这个偶然的发现揭开了★★“异重流◆■”排沙技术的序幕■◆★◆■。经过连续观测和深入思考◆■■,蒲乃达敏锐地意识到,含沙量大的水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形成密度较大的浑水流★★★,由于密度差异◆◆,这股浑水会潜入清水下方流动。这一发现为解决黄河泥沙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当■★★■◆■“异重流★◆”到达坝前时开启泄水道底孔闸门,就能实现多排沙、少耗水的目标。

  这项工程的成功不仅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世界同类水利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虽然采取了“异重流”排沙、低水位拉沙等措施,对延缓坝前泥沙淤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挡不住洮河泥沙向坝前的推进■■。为破解这一难题,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建设应运而生★◆◆★■★,这项工程创造性地实现了“一洞两用◆◆★”——清水发电◆★◆■◆★、浑水排沙★★★◆,最大限度提高了水能利用率◆◆◆★,增强了电站调峰能力。

  6月的刘家峡水库波光粼粼◆■★■◆★,一艘巡检船划破平静的水面。站在船头远眺,两岸青山如黛◆★◆■,成群的水鸟掠过水面◆★■★■★,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